下沉到“家門口” 治理到“神經末梢”

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治理是當下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國家級新區和自貿片區疊加的南京江北新區,自帶創新基因,近年來一方面以“兩城一中心”為目標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中打造經濟增長極,另一方面以街道改革為抓手,以信息化建設為平臺,在社會治理方面先行先試,探索出一條具有南京江北新區特色的新路徑。

下沉到基層

解決問題在一線

“在聽得到炮聲的地方,做指揮和決策。”大廠街道綜合執法大隊副大隊長黃強這樣理解綜合執法下沉改革,“在一線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抓早抓小,將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

黃強原來在江北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2019年8月下沉到大廠街道。在近期開展的文明典范城市創建中,他和同事走上街頭,直接處理占道經營、環境污染等問題,有效解決了以往管理和執法相脫節的弊端。

“原來管理在街道,我們執法隊伍是手術刀,只負責手術,下沉到街道后,既負責執法又負責管理,診斷、手術、康復都做,效率大為提高。”黃強說。

融合是江北新區綜合執法改革的另一亮點。和黃強一起下沉街道的除了綜合行政執法的同事,還有市場監管、環保、安監等部門的執法人員。改革打破了執法條線壁壘,執法人員對下放的執法事項全面履職。

“這相當于全科醫生。”黃強舉例說,對于工地管理,以前城管執法只負責進出口管理、防止道路污染等事項,現在是綜合執法隊伍進行全面管理,包括工地內黃土裸露等問題都會涉及,“全覆蓋體檢,避免重復執法。”

據江北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介紹,目前新區七個街道都已實現執法人員下沉,并下放12類500多項行政權力事項。同時,著力提升執法隊伍“全科”水平,真正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

審批服務也進行了改革。記者在泰山街道為民服務中心看到,中心設立了許多“全科窗口”,群眾可以在一個窗口辦理社保、民政、工商等諸多事項。“過去審批服務職能比較分散,低保在民政、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在市場監管,群眾辦事要分別到各個不同的部門辦理。”中心負責人王恒說,“現在全部集中在中心,一個窗口就能辦好,讓群眾少跑腿,省時又省力。”

此外,原來需要到區里辦理的個體工商戶登記、醫保異地就醫等事項,如今也全部下沉到街道服務中心。“原來中心負責50多個事項,現在增加到160多個。中心還設立了兩個分中心,將有些事項下沉到社區網格。”王恒說,“最大程度方便群眾就近辦事。”

記者看到,審批服務部門還開設了24小時自助服務區,方便群眾在工作時間外利用自助設備打印各種證明。網格員還提供市民卡申辦、掛失等35項代辦事項。當地群眾反映說,不但服務距離拉近了,心理距離也拉近了。“感覺黨和政府就在身邊,特別親切。”60多歲的王群老人連連點贊。

“家門口”服務

小事不出網格

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疫情防控……2018年入職的網格員陳潔茹直言,原來是被動服務,群眾提什么需求就去滿足,現在是主動服務,基層工作樣樣在行。記者在她所屬的南京市社區治理一體化信息平臺上看到,里面設置了信息采集、網格巡查、重點監管等多個模塊,全面而細致。

“雖然工作量增加了很多,但和群眾的黏性也大大增強了。”陳潔茹說,她負責社區的22號網格415戶和八間門面房,事務繁雜,已經兩個月沒能好好休息了。不過,得到群眾的認可讓她很有成就感,在她的手機里保存了許多居民發來的感謝信息。

網格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米”。據江北新區綜合治理局局長姚海洋介紹,江北新區推動綜治網格、綜合執法網格、警格等“多網合一”,組織動員機關干部及“兩代表一委員”等參與組團服務,推動資源力量向一線傾斜。同時,按照全要素網格要求,將涉及基層社會治理的政務、文化、衛生、警務等公共服務資源全面整合,制定15項網格工作事項清單,實現由各條線“單打獨斗”式的點對點對接轉為“握指成拳”式的組團作戰。

泰山街道圍繞服務項目針對性、服務方式親民性、服務環境舒適性三方面標準,創新推出為居民群眾提供就近、便利、穩定、可預期的“家門口”服務。網格紅色驛站是“家門口”服務的陣地。在寶塔社區上城三區網格紅色驛站,記者看到里面設置了圖書角、兒童游樂設施以及充電、飲水機等服務。轄區居民還可以享受社區商家提供的兒童體能訓練、生鮮超市送貨上門等免費服務。寶塔社區黨總支書記成遠告訴記者,現在的網格員職責廣,食品安全、應急管理、商鋪走訪等工作都要做。“一個網格員對應三四百戶、1000多人,家長里短全部一清二楚,和居民打成了一片。”

據了解,江北新區將進一步完善網格組團服務模式,在網格黨組織的帶領下,將水、電、燃氣、通信等方面的專業工作人員納入網格組團中,充分調動各種資源力量解決各類網格難題,盡最大可能將問題化解在基層一線,做到小事不出網格。

推進“信息化+”

打造智慧治理平臺

網格、單位、事件、車輛……在大廠街道城市運營中心上,轄區的基本信息和運轉情況一目了然。“相當于城市運營的大腦和中樞機構,能夠高效精準地掌握社會網絡的每一個神經末梢。”負責這一工作的街道市民訴求處置中心副主任郭德文說,利用信息化支撐,大廠街道已初步建立智能化社會治理體系。

據介紹,這一平臺由網格員前端采集,后臺數據共享。同時,按照“扁平化、精準化、快速化”要求,建立了“網格員-網格組-網格長-街道指揮中心”四級問題流轉機制。文明典范城市創建期間,平臺每天平均處置150多個問題,消除了大量隱患。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核酸檢測、疫苗接種工作量非常大,原來這些工作都需要網格員進村入戶、耗時耗力,而且不夠精準,現在有了這個平臺,大大減輕了基層工作的壓力。”郭德文說。

從江北新區大數據管理中心到各街道大數據平臺,“智慧治理”已經成為江北新區社會治理的共識。新區平臺與各街道已經初步形成上下貫通、左右聯通、整體聯動的城市數字治理指揮體系。

頂山街道肩負著長江大保護的重任,通過建設“云上頂山”智能化平臺,利用在長江沿線裝置高清攝像頭,及時發現排污、偷捕等行為,并迅速通報給附近巡邏的網格員,從而得到快速處置。“長江岸線這么長,不可能完全依賴于人力。”街道一位負責人說,“依靠智能化平臺開展快速打擊,長江沿線的違法現象基本絕跡。”

聚焦城市治理中的矛盾焦點,江北新區還開發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業主自治應用平臺“鏈通萬家”。泰山街道香鳶美頌小區半年內召開三次“線上業主大會”,順利完成新物業的選聘和交接。“原來召開業主大會需要掃樓,而且真實性存疑。”泰山街道市民訴求處置中心副主任秦春明說,“如今,居民通過注冊鏈通萬家,在線上投票,既高效又確保了真實性,并且還可追溯。”

姚海洋說,江北新區基于平臺議事功能在線收集、主動抓取居民關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定期反饋至網格員手機終端,對個性問題進行點對點溝通,對共性問題通過梳理分析進行公開答復。

同時,這一平臺打破了原有居民議事機構的時空局限,將小區公共事務決策“送上云端”,推動居民高效行使小區公共管理事項表決權、公共資金監管權,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網格、小區和社區。

江北新區社會治理體系的完善和能力水平的提升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在此落戶,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此投資興業。

據統計,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江北新區2020年依然實現9.7%的增速。今年前七個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上工業產值分別增長20.5%、25.1%、28.4%,位列全市前列;上半年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速19.8%,高于全市平均7.1個百分點,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增長60%和34%。

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羅群表示,江北新區將以服務民生為主責, 用科技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用數據提升社會治理效率,進一步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現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雙輪驅動”,為建設全國前列的國家級新區提供堅強保障,高質量建設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主城。

相關內容